|
|
|
|
|
访问总数:40885 人次 |
 |
|
|
|
|
本刊目录 |
《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》-2016年02期目录 |
|
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主客体框架批判 |
孙大志; |
1-3 |
|
恩格斯对经济决定论内在逻辑与外在联系的批判 |
杨得雨; |
4-6 |
|
《资本论》解读的哲学方法论视角:现实可行性与意义 |
芮飞军; |
7-9 |
|
人与科技和谐相处:解决生态危机的可能出路 |
周维浩; |
10-12 |
|
论《周易》的“大人”之德 |
肖厚建;易水霞; |
13-15 |
|
《诗经》中孝道的内涵及对当代的影响 |
邓春玲; |
16-18 |
|
政治系统与政治文化——政治系统中的文化因素解析 |
丁良超; |
19-21 |
|
论包容的结构 |
刘薇; |
22-24 |
|
我国社会治理中的公众参与:必要性、问题与对策 |
胡燕; |
25-27 |
|
影响我国基层协商民主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|
白如辰; |
28-30 |
|
政府职能转变视角下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现状与改革路径 |
崔发展;陈海兵; |
31-36 |
|
俄罗斯非政府组织发展状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|
黄识羽; |
37-40 |
|
我国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补偿问题研究 |
向生丽; |
41-44 |
|
民族法学研究的方法与进路 |
吴旭梦; |
45-47 |
|
论我国刑事庭前会议制度 |
方琳瑜;孙浩然; |
48-50 |
|
我国行政补偿的发展与制度分析 |
辛旭东;李维汉; |
51-53 |
|
论集体谈判的层次 |
高凌霄;季晨; |
54-56 |
|
和谐社会视域下公平与效率的博弈——关于流动人口权益保护的辩证思考 |
戚莹; |
57-59 |
|
电子商务仲裁制度法律问题探究 |
胡旭; |
60-64 |
|
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路径研究 |
王海龙;杨建飞; |
65-67 |
|
跨国并购企业多阶段协同行为策略研究——基于吉利并购沃尔沃汽车的案例分析 |
吴道友;杨洋;董惠如; |
68-71 |
|
我国非均衡发展中的民生问题及非均衡市场改革的完善 |
庄新霞;卢雨婷; |
72-76 |
|
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|
曾艳; |
77-79 |
|
省略的界面研究——搭桥参照认知模式 |
唐卫平; |
80-84 |
|
从影视台词到网络热词:类型、动因及其规范 |
麦剑芬; |
85-87 |
|
《封神演义》中的园林意象 |
陈梦盈; |
88-90 |
|
从《聊斋志异》爱情故事里的男性形象看蒲松龄的两性观 |
丁祥倩; |
91-93 |
|
《牡丹亭》对离魂故事的继承与更演 |
赵旭冉; |
94-96 |
|
文艺论争视域下的20世纪30年代《中国文艺年鉴》解读 |
房存;唐晴川; |
97-100 |
|
从转型到生成——政治文化视角与新世纪中国文学 |
许莹;林灵娜; |
101-103 |
|
南方史诗叙事类型探微 |
吉差小明; |
104-106 |
|
权力的省思和批判——刘震云官场题材小说论 |
曹爽; |
107-111 |
|
《群山之巅》生态关怀的三个维度 |
杨瑞峰; |
112-114 |
|
个体的找寻 文明的试炼——论小说《匿名》的叙事策略 |
潘丹丹; |
115-117 |
|
“他们”的世界——对莫言小说亚文化因素的研究 |
任一江; |
118-121 |
|
《蛙》与《八月之光》的现代与后现代性解读 |
吴正英; |
122-125 |
|
深情惆怅与灵异迷人——余秀华诗歌中的感情色彩 |
侯芳; |
126-128 |
|
父辈的反叛 祖辈的继承——从“新概念”作文大赛到青春文学 |
于仲慧; |
129-131 |
|
《一九八四》中温斯顿的反叛与男性气质构建 |
过任奇翔; |
132-134 |
|
女性·生态·和谐——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分析 |
林映春; |
135-137 |
|
德川初期对明外交述略 |
费清波; |
138-141 |
|
试论中苏分裂中的美国因素 |
李宝宝; |
142-144 |
|
从“二爨碑”管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中地区发展及与中原王朝关系 |
王航; |
145-147 |
|
勤政兴族,腐败亡家——清代内务府高家兴衰小史 |
王建辉; |
148-150 |
|
近代海南人出洋略论 |
朱小宁;龙剑平; |
151-153 |
|
见证记述的史料价值——以《退想斋日记》中的教民群体形象为例 |
李荣; |
154-156 |
|
郁达夫的新闻实践特点 |
袁丽红; |
157-159 |
|
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电视舆论引导能力转变 |
孙鹏飞; |
160-162 |
|
莫言小说《酒国》在美国接受之原因 |
叶珣;康莲萍; |
163-167 |
|
《山河故人》:历史悖反与存在隐喻 |
孙玮;袁智忠; |
168-170 |
|
电影《刮痧》中的中美文化融合与冲突 |
李宗菊; |
171-173 |
|
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和自我监督体系建设探索——以吉林大学为例 |
张艳萍; |
174-176 |
|
《俄罗斯联邦教育法》修订的价值取向——基于法律文本的解析 |
赵伟; |
177-180 |
|
|
|
|
|